原木期貨合約知多少 期貨和期權產品的規定
根據大商所動態,證監會已批準了該所原木期貨的注冊,大連商品交易所于11月18日上市掛牌原木期貨。
這一消息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并提供風險管理工具,大連商品交易所針對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進口針葉樹種,推出了原木期貨和原木期貨期權。
原木期貨合約
其中,原木期貨合約的交易代碼為LG,交易單位為每手90立方米。
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的命名也進行了規范,分別以LG加合約月份及行權價格的方式命名。
交易時間
該期貨和期權產品的上市交易時間也有明確規定,即:
- 每日上午8:55至9:00為集合競價時間
- 9:00至11:30和13:30至15:00為交易時間
- 且無夜盤交易,上市初期沒有夜盤,后續看交易所規定
這一舉措旨在為市場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和風險管理工具。
聯系方式
聯系文末微信號,品牌期貨公司手續費特惠,交易所加一分。
添加官方認證企業微信免費咨詢
品牌優勢
- 互聯網開戶口碑多年霸榜
服務優勢
- 專屬顧問新人一對一教學
費率優勢
- 超低無門檻交易所+1分錢
本文目錄導航:
- 期貨和期權有什么區別?
- 期貨和期權有什么區別
- 期權和期貨的具體區別有哪些?
期貨和期權有什么區別?
期權合約并不復雜,無非就是買一個未來的權力。 拿即將上市的豆粕期權舉例,我們約定兩個月后有權以3000元的價格購買豆粕,就是一個期權合約了。
這和期貨合約不同的是,期貨合約意味著你兩個月后無論豆粕是什么價格,你都必須用約定的價格,也就是3000元去購買,哪怕到時候跌到2000元以下。 而期權賦予持有期權合約者的僅僅是權力,當豆粕價格跌得很厲害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棄權,這張合約就作廢了。 你有權力而無義務。 換言之,可以“耍賴”。
但如果豆粕價格遠遠高于3000的時候,你可以行使你的權力,按照約定好的3000的價格買入。 使得自身有選擇的余地,故而期權被稱之為option,你是可以有選擇的。
這種可以見風使舵的權力,對于產業參與者們而言,是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的。
還是拿豆粕舉例,上游的榨油廠買入大豆,賣出豆油和豆粕。 買大豆的時候豆粕是一個價,生產出來后豆粕是什么價就不好說了。 此時,榨油廠可以持有一張賣出期權。 也就是約定在多久之后,有權力是以約定好的價格賣出豆粕。 例如,A廠有權力在一個月后以2900的價格賣出豆粕。
我們考慮一下這和賣出一個月后的期貨合約有什么不同之處。
第一種情況:豆粕價格上漲
期貨:無論價格上漲到何種地步,我們必須以建倉的價格交割,作為豆粕的生產者,完全享受不到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額外收益。 并且,豆粕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會造成保證金追繳的問題。 這可能會讓企業在融資問題上猝不及防。
期權:價格如果大幅上漲,我們可以選擇不行權。 以市場上的高價賣出手上的豆粕。 賺取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 并且始終沒有融資問題。
第二種情況:豆粕價格下跌
期貨:豆粕價格下跌的時候,我們的豆粕空頭頭寸保護了我們的利潤,我們依然可以以建倉時候的價格賣出豆粕。
期權:我們持有的是以2900價格賣出的權力,價格大幅下跌,我們依然可以以2900賣出。
在理論上似乎效果類似,但在實操經營上則大大不同。 這涉及到保證金的問題。
交易所收取保證金的用意主要是防止參與者違約,而買入一張期權的交易者只有權力沒有義務,壓根談不上違約。 所以期權的買入者無需繳納保證金,期權合約多貴就付多少錢,無需保證金。 期貨則無論多空,都要繳納保證金。
我們知道企業運營現金流是非常重要的,在生產過程中的融資財務成本是很重要的一塊,特別對于大宗商品行業,這可不比互聯網創業公司,不是拿VC的錢而主要是銀行授信或者類似的傳統金融渠道。 尤其強調財務規劃的確定性并且成本敏感。
期貨:因為未來價格不確定,必須要占用企業一塊資金做保證金,企業需要資金變多。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價格發生不利方向波動的時候,需要向交易所追加不少保證金。 要是臨時發生大的波動,融資可不是說融就馬上能融到的。 選擇一開始保證金超量準備的話,財務成本就會增加了。 這給企業套保的實操帶來切實的問題的。
期權:持有看跌期權者(賣權),只付期權費,未來價格反向波動再大都不需要追加保證金。 而且等量貨物的期權費要比期貨合約的初始最低保證金還低,故而財務成本低,確定性高。
那是不是期權就一定要優于期貨?
并非如此,如果期權嚴格優于期貨的話,就沒有期貨市場了。 因為期權賦予持有者左右逢源,見風使舵的權力,故而期權的價格是不低的。 期權持有者的交易對手,期權的義務方,或者稱為期權的“寫出方/敲出方”,不收取相當的期權費的話,何必要接受這樣一種“不平等條約”呢。
當價格波動劇烈的時候,能見好就收,見勢頭不好就耍賴的一方,自然是大大得占便宜,彼時的期權費用必然很貴很貴。 買入期權會很肉疼,但這不意味著期權很貴的時候,期權對于產業套保就沒有作用了。
我們假設有一家養殖場B,要買入豆粕飼養豬,豆粕價格波動劇烈,期權費很貴。 我們可以敲出(賣出)一張豆粕的賣權,也就是剛剛那個榨油廠持有合約的交易對手。 假設對于B而言,價格2700是一個很舒服的成本價。 B賣出約定價格在2700的期權,賣出期權的意思是承擔某種義務而收入期權費用。 如果豆粕價格下跌超過2700,則養殖場有義務以2700的價格全盤吃進交易對手的出貨(賣出)。
情況一:豆粕價格跌穿2700
養殖場B有義務以2700的價格買入豆粕,無論彼時價格多賤。 2700本來就是舒服的心理價位,能額外收入一筆不菲的期權費。 缺點是享受不到額外跌價帶來的好處。
情況二:豆粕價格始終沒能跌破2700
養殖場B白白收取一筆期權費,其他情況不變。 但如果豆粕價格上漲幅度很大的話,高昂的期權費收益也未必能彌補增加的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期權的敲出方因為要承擔義務,是可能違約的,需要向交易所繳納保證金。
當然,并不是說下游就一定是期權的敲出方。 作為養殖場,期權便宜的時候,可以買入豆粕的買權。 我們還是假設約定舒服的成本價是2700。
情況一:豆粕價格跌穿2700
養殖場B不要買權了,以市場上的低價格買入豆粕進行生產。
情況二:豆粕價格在2700以上
養殖場以2700的價格買入豆粕,把生產成本給控制住。
兩種情況都無須像期貨那樣繳納保證金。
目前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商品期權只有豆粕和白糖,不包括產業鏈上的其他品種。 我們假設如果有大豆期權和豆油期權的話,一家榨油廠可以進行的風險管理就很靈活了。 我們可以買入大豆的買權控制住成本,然后持有豆油和豆粕的賣權,這樣就能鎖定權力。
當大豆價格上漲帶動豆油豆粕上漲時則可以要求買權行權(執行大豆買權),以低價的成本生產,而不行權下游產品的賣權(不執行豆油和豆粕的賣權),放到現貨市場高價賣。
反之,價格下跌的時候,放棄買權,以市場價低價買入原料,但以當初的賣權約定的高價格賣出產品。 當然,這都需要縝密的計算,如果期權費用高昂的話,需要改變策略。 不單單期權的買賣方靈活組合,還可以期貨期權配合著來做。
現階段大豆和豆油都只有期貨,只有豆粕有期貨和期權,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組合不同的組合,來控制成本擴大利潤,將會成為所有產業參與者必須要學習的課題。 不進則退,不學習就會被善于學習的競爭對手吃掉,市場本就無情。
對于投機者來說,期權的推出當然更是大大的利好,值得慶賀一下。
就像期貨的投機者可以壓根不參與現貨交易,做純金融端的投機,期權也是一樣。 我們買入一張買權來做多,因為不需要繳納保證金,故而實際帶來的杠桿效果可以高于期貨。 想象一下,你不用買機票也可以單獨買一個延誤險,回報率多高。
另外,投機者頭疼的掃雙邊行情(掃完多頭掃空頭)也可以規避掉。 期貨市場里經常有看對了方向,輸了頭寸的情況。 明明做多事后被證明絕對是對的,但價格先一輪下探掃掉止損位,然后V型反轉突破天際。 方向雖然看對,但市場已經和你無關。 但如果投機者是持有的是買權,則價格回調得再慘烈,再頻繁也無妨,因為期權買入者是持有權力,最差不行權,永遠沒有倉位被強平的風險。
不再費心去猜這次是假突破還是真啟動了,也無須在一次次被市場打臉后懷疑是否還有趨勢了。 再多的中間波折也不會使得投機成本猛然增加。
看錯方向了可以選擇棄權,不至于被交易對手逼倉的時候傾家蕩產要跳樓。 逼多的時候,對手盤價格拼了命往下壓,作為多頭,如果融資能力強還能勉強吃下所有貨以圖后計。 逼空的時候,對手盤拼命拉高價格,農產品是地里長出來的,可不是你要多少能有多少的,你作為空頭交不出貨來就完蛋了。 但作為持有賣權的投機者,價格漲到天上去也只是棄權,不必到處融資或者求現貨商給貨。
這還只是單純投機一張合約,就如同不同到期日的期貨可以組合出不同的倉位組合。 不同時期到期的期權,和約定行權價格不同的期權,買權和賣權可以組合出各種各樣的投機策略。 還能和期貨混搭,上下游混搭,各種大有名堂。
在進入下一步的詳細介紹之前,我們先理一下已經涉及到的術語和概念。
剛剛舉的例子,合約規定我們有權力在一個月后以3000的價格買入豆粕。
期權的標的物(Underlying)就是豆粕期貨合約。
期權的到期日(Expire Date)就是一個月后
期權的執行價(Strike Price)就是3000
期權的權力是買權,也就是Call;對應的賣權,稱為Put
我們可以持有買權,也可以持有賣權。 當然我們持有的話,必然是有人和我們做交易對手的(否則我們找誰行權去),我們的對手盤是買權的敲出方和賣權的敲出方。 因為買入期權有權力無義務,稱為“權力方”,而賣出期權的稱為“義務方”。
權力方不需要繳納保證金,義務方因為存在違約可能,要繳納保證金。 如果兌付的義務快要超過保證金了,同樣會被交易所催付保證金。
一定要到到期日才能行權的,我們稱為歐式期權。 在到期日前任何一天都能要求行權的,稱為美式期權。 還有其他的種類不一一介紹了。
目前已經上市的上證50ETF期權是歐式的,豆粕和白糖的期權是美式的。 但通常美式期權也不經常發生提前行權的事情。 因為提前行權相當于放棄了期權的”時間價值“(我們以后慢慢討論),但依需注意這樣的事情發生。
期貨和期權有什么區別
期貨和期權的區別
一、基本概念
期貨是一種標準化合約,買賣雙方在未來某一特定日期以約定價格交割實物商品或金融資產的承諾。 它是一種雙向交易機制,即投資者可以通過買入或賣出期貨合約來賺取差價。
期權則是一種賦予購買者在未來某一特定日期以約定價格購買或出售某項資產的權利的合同。 期權購買者的風險被限制在已支付的期權費內,而期權賣出者則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
二、交易機制的不同點
1. 權利和義務的差異性:期貨的買賣雙方都有義務在未來交割日期按照合約規定的價格交割資產。 而期權買方只有權利按照約定的價格買入或賣出資產,賣方則有義務在買方行使權利時履行賣或買資產的義務。
2. 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在期貨交易中,買賣雙方的風險和收益大致對稱。 而在期權交易中,期權的買方通過支付一定的期權費獲得未來的買賣權利,其風險是固定的,但潛在的收益無限;而對于賣方,由于其有義務在未來滿足買方的要求,其風險和收益是對稱的,但風險可能因期權行使而加大。
三、實際應用中的差異
1. 使用場景不同:期貨更多地用于對沖風險或投機某個資產的價格變動。 而期權更多地用于管理風險或作為風險控制的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領域中的投資組合管理、保險和風險管理方面。
2. 對現金流的影響不同:在期貨交易中,參與者可能會使用杠桿交易,放大資金的收益與虧損效果;而在期權交易中,現金流影響取決于是否行使權利及行權價格的差異等因素。 這種靈活性使得期權在某些場景下更為靈活和有優勢。 比如可以在合適的時間行使權利進行資產購買或賣出等策略決策。 因此,在投資策略上,期貨和期權的運用也各有優勢。
對于投資者而言,理解兩者的區別并根據實際需求選擇相應的投資工具至關重要。 如需進一步深入了解這兩者的高級交易技巧和相關術語的區別等詳細內容可以咨詢專業人士以獲得專業指導建議和建議相關的資產配置方式以確保資金的靈活應用以及資本的最大回報增值及風險控制確保權益利益等最終獲益。 由于篇幅限制這里不再贅述。
期權和期貨的具體區別有哪些?
期貨與期權是金融市場的兩種主要衍生工具,它們在許多方面有所不同。 期貨是一種標準化合約,合約雙方同意在未來某個具體日期以事先約定的價格進行交易。 這一日期被稱為交割日,通常在合約中明確指定。 期貨合約規定了交易的數量、價格以及交割的具體時間。 在期貨交易中,買賣雙方都有義務在交割日按照合約規定的價格進行交易。 相比之下,期權是一種給予持有者在未來某個特定日期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買賣某種資產的權利,但并非義務。 期權可以分為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 看漲期權賦予持有者在特定日期或之前以約定價格購買某種資產的權利;看跌期權則賦予持有者以約定價格出售某種資產的權利。 與期貨不同,期權持有者只有在選擇行使權利時才需要履行義務,而在期權到期前可以選擇放棄權利。 舉例來說,假設有一份為期3個月的期貨合約,規定了在3個月后以元的價格買賣1噸棉花。 而期權合約則可能約定在30天后,買方有權以元的價格賣出1噸棉花,但沒有義務這樣做。 如果市場價格在30天后上漲,買方可以選擇不執行期權,從而避免虧損。 同樣,賣方在期權到期前可以選擇不賣出棉花,而保留棉花以期望獲得更高的價格。 期貨合約的目的是通過鎖定價格來對沖市場風險或進行投機,而期權則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允許投資者根據市場預期和風險偏好來保護投資或追求收益。 期貨合約的固定期限和義務性質使其適合于需要鎖定長期價格的交易者,而期權則適用于那些希望在不承擔重大義務的情況下利用市場波動性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