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亚洲精品高清视频-黑人猛男大战俄罗斯白妞-黑人猛操

技術面因素在棉花期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2024-09-23
瀏覽次數:
返回列表
通過期貨開戶網預約期貨開戶,商品期貨只收期貨交易所手續費+1分錢,可調低到交易所保證金。期貨開戶通過手機辦理,掃描下載期貨公司統一的開戶APP!開戶微信:qhkhcom

漲幅領跑者: 低硫燃料油

午間交易結束,低硫燃料油(LU)的表現尤為亮眼,漲幅超過了6%。這一現象與出口配額數量的同比和環比大幅下降有著密切的關系。據隆眾資訊9月20日的報道,2024年第三批低硫出口配額的數量為10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6%,與今年第二批相比也下降了75%。這表明在極少的配額限制下,未來1至2個月內國內低硫出口數量將顯著減少,對沿海港口的現貨供應產生顯著影響。由于現貨供應的減少,LU可交割資源將變得稀缺,從而對盤面價格形成推漲作用。

其他漲幅顯著品種

  • 燃料油: 漲近3%
  • 棉花: 漲幅超過2%
  • 滬錫: 漲幅超過2%
  • 滬銀: 漲幅超過2%
  • 國際銅: 呈現出較為強勁的上漲態勢
  • 滬銅: 呈現出較為強勁的上漲態勢
期貨開戶

跌幅較大的品種

  • 工業硅: 下跌幅度超過2%
  • 集運歐線: 下跌幅度超過2%
  • 豆粕: 跌幅較明顯
  • 純堿: 跌幅較明顯
  • 燒堿: 跌幅較明顯
  • 玻璃: 跌幅接近1%
  • 菜粕: 跌幅接近1%

棉花市場上漲背后的原因

棉花市場也呈現出強勁的上漲態勢,漲幅超過了2%。這主要是由于原油價格的上漲、風險偏好的增強以及國際市場的樂觀情緒所帶動。據外媒報道,周四洲際交易所(ICE)期棉收盤上漲,因為國際原油市場的上漲以及美國央行降息后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樂觀情緒對期棉構成了支持。技術面因素目前正在棉花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同時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下跌,也使得棉花對其他貨幣持有者來說更加便宜。

棉花市場后續展望

綜合來看,根據分析,棉花市場供應相對寬松,但下游棉紗市場行情平淡,紡企信心不足,成品庫存有所積累,開機率提升的動力不足。這仍然需要關注訂單的持續性。近期美聯儲宣布降息50個基點的預期符合市場預測,但在棉花價格大漲之后,需求并未跟上,導致下游棉紗市場行情依然平淡。預計今日早間現貨棉價將呈現震蕩上漲的趨勢。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本文目錄導航:

  • 農產品期貨之白金之花滿枝綻棉花
  • 棉花的下游行業有哪些?
  • 棉花將大漲,棉花價格預測

農產品期貨之白金之花滿枝綻棉花

不戀虛名列夏花,潔身碧野布云霞。

——左河水《七絕·詠棉花》

西方來客,衣被中華

(棉花的起源、引入和發展)

棉花,生活中離不開的朋友,棉衣棉鞋棉布棉襖棉手套,不同年代不同品牌式樣,穿在身上,卻是清一色暖暖的記憶和無數的溫情。 雖說中國人種棉花織棉布的歷史也算悠久,但棉花卻非中國本土原產,是遠道而來的老朋友,它的原產地在阿拉伯和印度。

中國古代本土的紡織材料,主要是葛、麻、蠶絲、羊毛。 最常見的御寒材料就是絲絮,有高檔、低檔之分。 高檔的是蠶絲絮,又叫“纊”;低檔用的是下腳料,叫作“_”。 “_”主要用來做綿袍,《詩經》里那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就是這種。

對于窮人來說,穿有“纊”的袍子是奢侈的,基本穿“_”袍。 填充“_”的袍子防寒效果較差,好些名人不得志時,都為此鬧出辛酸事。 比如戰國名家曾子當年不得志的時候就是穿“_”袍,大冬天的擼起袖子就見胳膊肘,也因此貢獻個成語:捉襟見肘!

棉花何時傳入中國?以《尚書》的記載,戰國年間中國南海地區的很多部落,就已經來進貢棉花了。

中國最早的沒有爭議的棉花傳入記錄,應該是漢武帝年間《后漢書》中的記載。 當時海南島的珠崖地區向漢武帝進貢了棉布。 這也就說明:棉花那時早已傳入了海南島,而且連棉布技術都有了。 不止海南島有,漢代在云南哀牢和永昌地區的部族也都大規模種棉花了,那時候的棉花叫“_華”。 西晉文學家左思的《蜀都賦》里就有名句:“布有_華”。

新疆的棉花產業雖說起步比海南、云南晚,但發展得快。 中國南北朝時期,在今天吐魯番地區的高昌國已經種得紅紅火火。

唐朝時期,中國棉花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從中唐起,由于經濟中心南移,棉花種植也就跨越邊疆界限,開始在中國鋪展開,當然主要還是在南方,福建、廣東種得尤其多,當時的棉布,也就多了一個稱呼:南貨!

南宋末年,一戶上海貧困人家的童養媳為逃婚躲進了海船,稀里糊涂被拉到了海南島。 這次意外出逃成就了中國棉花史上的里程碑人物:黃道婆。 這位心靈手巧的女子,在海南融合了黎族先進的棉紡技術和漢民族的先進科技,30年后葉落歸根回到上海老家,帶回了棉紡技術和新型棉紡車。 她開發的棉紡車比英國人早500多年,使中國的棉紡產業突飛猛進!上海更成了中國棉紡中心,當時有一句俗語流傳天下: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則解決了棉花的最后一個問題:產量問題。 明初國策是:全國的自耕農,十畝地以下的,必須種半畝棉花;十畝地以上的,則要加倍種;種多了有獎,收成好還能免稅,不種就要充軍流放坐牢。 以他的原話說:“如此十年,吾民貧者少矣!”在朱元璋在位末年,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都是棉花的重要產地,棉紡織品從此物美價廉,走進千家萬戶。 從明朝中期起,棉布更成了中國的對外品牌。 明末僅向菲律賓一個地區出口的棉布,每年就有一萬匹以上。 對那條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東南亞人還有一個新稱呼:棉布之路。

暖意融融一大家

(棉花的種類)

(1)按照纖維長度粗細棉花大致可分成三大類

一是粗絨棉:主要指亞洲棉和非洲棉。 亞洲棉原產于印度,非洲棉原產于非洲和阿拉伯地區。 粗絨棉是我國古代主要種植棉花品種,由于產量低、纖維粗短,不適合機器紡織,已趨淘汰。

二是細絨棉:主要指陸地棉,原產中美洲,所以又被稱為美國陸地棉。 適應性廣、產量高、纖維較長、品質較好是其特點。 目前世界主流種植的棉花大多屬于此類,全球主要棉花期貨的標的也是該品種。

鄭州商品交易所一號棉花期貨合約見下表。

表鄭州商品交易所一號棉花期貨合約

三是長絨棉:主要指海島棉,原產南美洲。 纖維長、強度高是其特點,適合于紡高支紗。 纖維細而長,品質優良,主要用于編制細的優等棉紗。 目前世界主要的長絨棉有皮馬棉、埃及棉、蘇丹棉等。

(2)按照初加工方法棉花的分類

棉花按照顏色分類可以分為白棉、黃棉、灰棉、彩棉等,這主要是針對籽棉,采摘下來的籽棉無法直接進行紡織加工,經過初加工去除棉籽后就成為皮棉。 按初加工方法不同,棉花可分為鋸齒棉和皮輥棉。

一是鋸齒棉:采用鋸齒軋棉機加工得到的皮棉被稱為鋸齒棉。 鋸齒棉含雜、含短絨少,纖維長度較整齊,產量高。 但纖維長度偏短,軋工疵點多,細絨棉大都采用鋸齒軋棉。

二是皮輥棉:采用皮輥棉機加工得到的皮棉被稱為皮輥棉。 皮輥棉含雜、含短絨多,纖維長度整齊度差,產量低,有黃根。 但纖維長度操作小,軋工疵點少。 皮輥棉適宜長絨棉、低級棉等。

遍地開花,天山獨秀

(棉花的種植分布)

中國劃分為三大棉區:長江流域棉區、黃河流域棉區和新疆棉區。

長江流域棉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湖北、安徽、四川、江西、湖南8省市,曾經為中國棉花主產區,但近年來種植面積和產量下降較快,目前只剩下少量種植。

黃河流域棉區: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5省區,曾經為中國棉花主產區,但近年來種植面積和產量也下降較快,目前只剩下少量種植。

新疆棉區:包括新疆和河西走廊一帶,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新疆棉花以纖維長、色澤潔白、拉力強著稱,是我國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棉區。 新疆水土光熱資源豐富,氣候干旱少雨,種植棉花條件得天獨厚,近幾年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加很快,目前已成為我國棉花的絕對主產區。

除三大主產區外,京、津、遼、廣西、云南等地也有分散種植,但其產量合計占全國棉花總產不到1%(見下表)。

表中國棉花產量分布情況(單位:%)

春天一滴汗,秋天一樹花

(棉花的生長周期)

棉花主要有以下生長周期。

(1)播種期

播種后出苗需要一定的外界影響條件,主要是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土壤等,其中決定因素是溫度。 棉花是喜溫作物,在發芽出苗時,要求較高的溫度。

在自然地溫下,黃河流域棉區播種一般在4月中旬;如果前茬騰地及時,長江流域棉區在4月上旬就可播種;新疆棉區一般在4月15—25日播種。

(2)苗期

苗期是指棉花從出苗到現蕾。 黃河流域棉區一般從4月底、5月初至6月上中旬,長江流域棉區從4月下旬至6月上旬。 棉花苗期為營養生長期,影響棉苗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溫度。

除了溫度外,如果此期間連續陰雨、水分過多、缺乏光照等,也會造成棉苗爭光上竄,形成高腳細弱苗,推遲生育期,甚至會嚴重影響根系發育,形成爛種、爛芽及苗期病害。

(3)蕾期

棉花蕾期是指從現蕾到開花期間。 一般從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 棉花蕾期生長水平直接影響到中、后期抗災能力和最終的經濟產量。

由于棉花現蕾一般在6月上中旬,氣溫較高,此時降雨量的多少是決定現蕾多少的關鍵因素,此期的干旱_瘋長或高溫會嚴重影響棉花生育。

(4)花鈴期

花鈴期是指從開花至吐絮這一段時間,一般從7月上旬到8月底、9月初。 在產量形成過程中,花鈴期是決定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時期。 此階段根據其生育特性又分為初花期和盛大結鈴期。 花鈴期是棉花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時期,棉株對水反應敏感,如水分失調,則代謝過程受阻,導致大量蕾鈴脫落,并引起早衰,嚴重影響棉花生育進程。

(5)吐絮期

吐絮期是指從開始吐絮到枯霜來臨、生育結束的一段較長的時期。 一般在8月下旬、9月初開始吐絮,持續七八十天,是棉纖維生長發育的主要階段。 此期影響棉花產量和質量的因素主要有:陰雨連綿加重棉花爛鈴,冷秋年份使棉花貪青遲熟、纖維發育不良等。

三日不見,棉已非花

(棉花的加工和下游消費)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如今的城市里已經不多見了。 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后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 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棉花工匠們對自己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 彈棉花的技術也和黃道婆有莫大關系。

現代的棉花加工分為:軋花、紡紗、坯布、印染、制衣等幾個步驟。 而在這個過程中,棉花的直接下游產品是棉紗。

近十年來國內棉花需求不振,2010年以后國內棉花需求相比之前處于較低水平,波動明顯,增長乏力。 主要原因是下游紡織服裝內外需求疲弱,以及來自合成纖維等替代作用的顯現。

整體來看,國內紡織服裝內銷及出口表現不佳為棉花下游需求帶來壓力。 內需方面,從2011年起,我國紡織品、服裝零售額高速增長趨勢扭轉,年增速逐年明顯下滑,由2011年的37.1%回落至2017年的1.36%;而自2018年開始,服裝類零售額始終處于負增長,全年累計增速約為-6%。

外需方面,從2010年開始,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和服裝出口增速開始放緩,而2015年、2016年兩年均為負增長。 出口需求不振一方面與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紡織服裝產業向人工、土地等成本更加有優勢的東南亞國家遷徙,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紡織服裝產業興起引起出口替代。

在我國紡織生產中,化學纖維(包括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是棉花最主要的替代產品,其中以滌綸短纖(合成纖維)和粘膠短纖(人造纖維)為主,棉花、滌綸短纖和粘膠短纖合稱為紡織三大原料。 棉花與滌綸短纖同為棉紗最主要的原料,而粘膠短纖由棉漿粕和木漿粕加工而成,相比于棉花而言具有更好的染色性、吸濕性和舒適性。 這些優勢使得近幾年粘膠短纖對棉花的替代性越來越強。 在2011年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實施之后,棉花價格保持高位,使得滌綸短纖和粘膠短纖的替代效應逐漸明顯。

棉棉皆辛苦,純潔但并不簡單

(棉花價格的影響因素)

我國棉花產業具有產量高、消費量大、進口量大、商品率高、市場參與活躍等特點,因此棉花價格波動也大。 鄭棉期貨價格具有對上述因素反應敏感、與現貨價格關聯度高、波動幅度大、波動頻繁、與國際市場聯動性較強等特征。

2010—2011年,國內外棉花市場出現一波巨大的行情。 2010年8月底至11月中上旬,棉花價格井噴式上漲,其中商品屬性及投機占主導因素。 國內棉花減產預期強烈,同時天氣因素影響使得新年度棉花質量偏差,優質棉高價難求;國內紡織服裝出口的高調復蘇使得新舊年度交叉期棉花緊缺,09合約多頭險遭“逼倉”。 現貨方面,新棉收購價格高企,市場火熱。 投機資金不斷注入期、現兩市場。 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力量支撐棉花期貨加速上行,于2010年11月中旬達到元/噸的歷史高位,僅兩個月漲幅就達到了90%,成為該階段最受關注的品種。 11月中旬后,棉價“理性”回歸。 其中宏觀背景表現:國際方面歐債危機再起波瀾,金融投機信心大受打壓;國內CPI超4%增長,隱性通脹徹底浮出水面,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及加息等貨幣緊縮政策相繼出臺。 政府針對農產品價格調控頻繁,棉花、玉米、油脂類成為重點“關注”品種,棉花首當其沖,產業鏈各環節均遭嚴控。 期棉價格快速回落,但由于收購價格偏高,元成為關鍵成本支撐位,棉價止跌并呈盤整格局,主力1109合約年末收盤元/噸,鄭棉指數年末收盤元/噸,年漲幅68.24%,位居國內商品期貨市場年度漲幅之首。 2011年2月(農歷年前)棉價以迅猛之勢創下了歷史最高點,年后扭頭一路下跌,直到9月份才止跌企穩,跌幅超過40%。 資金炒作供需矛盾促使棉價嚴重脫離實際價值,紡織行業和終端消費無法負擔如此高額的成本,棉價最終回歸其真實價值。 2011年全球經濟出現增速下滑的趨勢,民眾衣著消費意愿下滑。 與此同時,美棉走勢類似于鄭棉,但美棉對鄭棉的影響力弱化,期間美棉跌幅達到50%(見下圖)。

圖國內外棉花期貨價格對比圖

棉花現貨中可用于期貨交割(貨)的量大(大約為80%),且交割成本相對較低。 因此,棉花期貨價格具有與現貨價格關聯度高、理性程度高和可預期性強等大品種特性。

棉花產業鏈長、參與群體種類多、對外貿易量大等特點都決定著棉價的影響因素較多:天氣變化、生長情況、供求關系、國家對棉花價格預測指導信息、金融政策、國家收放儲政策、進出口政策、紡織業發展情況、播種預期(根據10月份麥播時預留面積預測)等。 這些都為棉花期貨價格的波動提供了題材,同時也提供了很多投資機會。

棉花期貨適宜套期保值的現貨企業、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參與。 從1999年9月以來的棉花價格走勢來看,棉花價格波動頻繁且劇烈,適宜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同時棉花價格具有趨勢性強、可預測性高的特點,尤其適合機構投資者進行長線投機。 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收集棉花供求信息,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 棉花期貨價格的影響因素多,對基本面因素反應敏感,波動頻繁,投資機會較多,非常適宜于中小投資者進行短線技術性操作。

棉花的下游行業有哪些?

下游行業包括:棉油,棉粕,棉籽等。 影響棉花產業的因素: 我們棉花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在過去十幾年中,我國棉花產業開放程度逐步提高,棉花上下游產品受到來自國際市場場全方位的沖擊。 1。 棉花進出口貿易。 從棉花貿易環節看,自1990年以來我國棉花進口整體呈現增長態勢,尤其是自從2003年以來,進口量增速很快,進口總量規模顯著增加。 在棉花出口規模相對較小的情況下,棉花市場總體呈現絕對凈進口狀態。 2005年度,棉花進口量約占國內用棉量的1/3以上,對外依賴程度高。 2.棉花下游產品進出口貿易。 從棉花下游產品——紡織品和服裝市場來看,出口量逐年增加,不僅在我國外貿出口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中也占據較大比重。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5年全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出口總值為1346.3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7.90%,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9.47%。 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值是1175.35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0.69%,占全國外貿出口總值的15.42%。 2005年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僅增長5%,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了21%,在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比重達到了24%。 3.棉花流通。 從棉花流通環節看,經過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我國棉花收購已基本在國內全面放開。 4.棉花產業鏈特征。 棉花產業的逐步的放開,使得從棉花種植、流通和加工等多環節都將受到國際市場影響。 如圖1所示。 從理論上講,開放不是目的,終極目的應該是提高我國棉花產業的競爭力,提高棉花產業的增值能力。 那么,我國當前的開放是否真正朝著這一目標靠近?通過分析,我們會發現棉花產業的開放前景并不容樂觀。 棉花產業的開放,帶來了棉花產業利益在相關主體間的重新分配。 而最終結果是:我國無論是棉農還是流通企業、加工企業。 都將是利益損失者。 而大部分利益則轉移至國際棉花的生產國、棉花制成品的消費國以及國際棉商手中。 我國大豆產業和羊毛產業開放過程已經表明,過度開放且缺乏較為有效的應對措施,導致國內整個產業發展出現萎縮,這對于棉花產業來說,不能不說是前車之鑒。 二、棉花定價權的理論分析 在棉花產業鏈中,棉花及制成品價格的水平及其變動是決定利益分配狀況的關鍵。 那么,決定定價權的根本因素又是什么呢?按照經濟學理論,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決定的。 從這個角度似乎可以解釋我國棉花產業在定價權中處于劣勢的原因:中國是棉花需求最大的國家之一,國內需求增加,導致供求缺口,棉價必然上漲;中國是世界紡織品的最大供給國,國內紡織企業供給量過大,其價格必然下跌。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供求定律是可以有效發揮作用的,而現實中完全競爭市場并不存在,更多的是非完全競爭市場。 在非完全競爭市場中,價格的決定因素要復雜的多。 在定價權背后隱藏著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企業的行為。 例如,在一年的期限來看,我國棉花的總體需求是增加的,但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由于用棉企業的限量采購,可以緩解其供求緊張的狀況,其價格水平也可能是平穩的。 因此,在定價權問題上,企業的行為影響至關重要。 根據產業組織理論,企業的定價行為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企業數量、規模等產業組織結構特點。 企業數量越多,企業規模越小,其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就越弱,在價格上更多表現的是被動地接受價格。 而當企業數量有限、規模較大的情況下,企業在定價中的權利就將增強; 2.產品差異化程度。 產品差異化程度越大,企業的不可替代性就越強,市場壟斷性就越強,在定價中的地位就將增強; 3.橫向,縱向一體化程度等。 橫向一體化程度實際上反映的是企業規模的擴大。 這實際上是通過影響企業規模和數量來影響企業的定價權。 在縱向一體化中,企業通過在產業鏈中上下游環節的一體化,能夠防范由于資本專用性所引發的風險。 并且在不完善市場中,縱向一體化有利于消除上下游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獲取融資便利等優勢。 4.調節企業間行為的制度等。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行為是典型的博弈行為。 企業間達成的某種形式的協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協調、約束企業行為的保證。 5.交易組織。 商品的價格最終是通過交易行為來實現的,而交易的組織化程度、交易方式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價格的形成。 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存在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點價交易的慣例,實質上是期貨價格為現貨交易來定價,那么,選擇的期貨市場的發展狀況、期貨市場參與主體的特征會對點價交易的價格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影響我國棉花定價權的因素分析 1.我國紡織業高度競爭,企業數量眾多,橫向。 縱向一體化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紡織業進入門檻較低、退出成本較小、技術要求不高,在我國經歷了迅速的擴張期。 到2004年底,中國已擁有紡織服裝企業13,9萬家,包括紡織品企業8.7萬家,服裝鞋帽企業5.2萬家。 其中,從事紡織服裝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多達3萬家。 紡織產業整體的市場集中度較低。 根據2006年6月底統計,規模以上全國棉紡織企業6980戶。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95戶,占4。 2%。 全國規模以上棉紡織行業銷售收入2640億元,利潤總額83.65億元。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銷售收入287.18億元,占10.87%,利潤1.29億元,僅占0.89%,利潤率只有0.45%,虧損面達40.68%。 西部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棉紡織企業虧損面更高。 產業集中度低并且普遍微利生存,是我國棉花企業嚴重缺失定價權的重要內部原因。 2.產品差異性小。 在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的差異性上來看,我國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品牌還很少。 據統計,中國紡織產業的出口產品中,98%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加工,只有2%的產品屬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 缺乏自主品牌,只是不斷擴張棉花生產加工的能力,勢必導致如下的情況:當棉花市場供不應求時,出現搶購資源、哄抬價格的情況;當棉花資源充裕,棉花價格下跌時,出現設備閑置與浪費,造成經濟損失。 由于棉花價格波動頻繁。 這對棉農的種植決策產生不利影響。 我國棉花產業“多頭在外”,受國際棉花及其制成品價格波動影響巨大,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穩定性。 國內棉花成本高、品質低,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地位。 國內加工企業轉向大量使用進口棉花,導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萎縮,使得國內企業的定價權能力下降。 應對當前棉花產業的嚴峻形勢,關鍵要認清形勢,把握走勢,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加以應對。 1、重視棉花產業,防止棉花生產大起大落。 穩定的種植面積是棉花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市比較穩定的棉田面積約占全部耕地的1/4,覆蓋農戶近20萬戶,這不僅是自然種植條件的要求,更是長期比較效益的選擇。 據供銷部門對歷年的統計分析,種植棉花每畝的凈收益平均是水稻的2倍左右。 可見,棉花產業對農民增收、擴大就業、財稅增加意義重大。 因此,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棉花生產,防止大起大落,特別是在當前的嚴峻形勢下,一方面要研究落實各項扶持措施,保護棉農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向廣大棉農深入宣傳引導,“危機”時刻,既有“危險”,更蘊含“機遇”,一定要冷靜看待眼前困難,堅定發展信心,在穩定種植面積的同時,把工作重心放在改良品種、科學種植、主攻單產、增加總產上。 此外,要按照集約發展的要求,引導和鼓勵農民以轉包、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種棉大戶、種棉能手集中,優化種植布局,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重點是在無為東西部、含山南部、廬江北部、居巢北部打造集中聯片的棉花種植基地,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2、加大政策扶持,幫助棉農棉企度過難關。 當前棉農、棉企面臨的困難之大、來勢之猛、影響之深、波及面之廣為歷史罕見。 如何支持他們順利度過難關,各有關方面責任重大。 根據目前形勢,對棉農的扶持措施建議:參照糧食收購政策,按照保護價收購棉花,目前的保護價以籽棉5.2元/公斤(種植成本)為宜;實行棉貼直補,把過去購種補貼的做法,調整為按照種植面積直接補貼方式,以保證棉農有更多的購種選擇權。 對軋花企業的扶持措施建議:增加國家儲備,降低收儲門檻,在長江中下游棉花主產區定向收儲,并根據該區域氣候實際條件,將回潮率指標調整為10%,同時,建議出臺實行省級棉花收儲,對紡織企業和棉花收購站等收購棉花給予貸款貼息等,鼓勵多收購,保護棉農生產積極性;減免稅費,把增值稅按照銷售額5‰計征調整為按增值額為基數計征,同時嚴格按照政策要求,清除所有不合理規費;實行扶優扶強,對省市級龍頭企業或加工量10萬擔以上的企業,實行政策扶持。 如:企業今年在銀行延期還貸不影響信用等級,把技改貸款利率的7.48‰調整為信用貸款同等利率5.98‰,對涉棉中小企業實行貸款風險補償、貸款貼息、虧損和運費補貼,等等。 3、加快產業延伸,推進棉產品深度開發。 一是科學規劃。 要依托我市棉花產業基地分布情況,盡快編制軋花、棉紡及有關配套行業的總體規劃,使之合理布局,健康發展。 當前,尤其要針對軋花企業小、亂、散,成本高、效益低,加工能力嚴重浪費的現狀,通過整頓、兼并、重組,科學合理布點,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扶大做強龍頭企業。 二是招商引資。 要圍繞規劃,放眼長遠,編制項目,加大推介,引進強勢企業,扶持現有企業,積極發展紡紗-織布-印染-制成品行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棉花加工增值能力。 市經濟開發區應加快實施輕紡工業園區規劃,著力引進紡織、印染、服裝等相關企業,盡快實施50萬錠紡織、2000臺噴氣織機及配套工程等,特別是近期紡織行業紛紛調整轉移,固定資產成本相對較低,應鼓勵引導本市紡織企業借機主動出擊,積極承接,擴大產能,早日使我市的棉花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三是優化環境。 經驗表明,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導和調控可以加速棉花產業的發展。 主要是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技術推廣、加大金融扶持、推進社會化服務、建立風險防范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輿論引導等方面,努力為棉花產業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狠抓力量整合,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棉花產業結構升級要求生產規模化、加工集約化、流通網絡化,基于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 供銷社要充分發揮產業化牽頭部門的作用,加強指導,深化服務;農業農技推廣、種子供應等單位,要進一步做好良種推廣、技術培訓等工作;棉花協會要繼續在行業內發揮服務、協調、自律、維權等作用,成為棉農、棉企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軋花企業要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通過訂單等形式與棉農結成利益共同體;特別要加快棉花專業合作社和棉花經紀人隊伍的建設,盡快提高棉農的組織化程度和適應市場的能力,爭取通過3至5年的努力,構建起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棉花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

棉花將大漲,棉花價格預測

棉花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尤其是在新疆地區,擁有大規模的棉花種植。 對于棉農來說,棉花價格的波動是他們非常關注的問題。 據預測,今年的棉花價格將會顯著高于往年。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棉花價格上漲的原因,并對2020年的棉花價格進行預測。 目前,棉花期貨和現貨價格都在上漲,盡管如此,下游需求端,如紗線和坯布行業,仍然存在擔憂和看衰的情緒,實際需求并未出現明顯改善。 盡管如此,棉花價格上漲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 貿易爭端傳來好消息,市場傳言美方將于1月15日簽署一階段大型綜合貿易協議。 這使得美棉價格上漲至70美分左右,進而帶動了鄭棉價格上漲。 同時,在貿易環境有望改善的預期下,終端紡織品出口也有好轉的預期。 2. 國家儲備棉輪入的最高價格不斷上升,已經進行了六周的輪入,價格達到了元,較上周上漲了550元,漲幅為4.13%。 盡管如此,棉貿商的交儲意愿仍然不高,甚至出現了連續七日無成交的情況,這從側面反映出供應方有更好的出貨選擇,可能是期貨或現貨交易。 3. 棉花減產已經成為事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棉花產量為588.9萬噸,比2018年減少了21.3萬噸,下降了3.5%。 其中,新疆棉花產量為500.2萬噸,比上年減少了10.8萬噸,下降了2.1%。 盡管2019年進口棉花量超過170萬噸,但棉花庫存消費比已經明顯下降,供應壓力不再像往年那么大。 4. 棉花價格長期在低位盤整,此次消息面和技術面的基礎使得資金大量流入鄭棉期貨主力,放大了利好。 目前鄭棉主力2005合約已經從圣誕節前的元上下漲至元,逼近年線。 隨著新疆地區軋花廠加工接近尾聲,軋花廠處于銷售皮棉甚至銷售已結束的狀態;而內地山東、河北等地的加工相對集中,春節前后是當地棉農交售的高峰期。 隆眾資訊的調研顯示,山東正三級籽棉收購價已上漲至3.33元/斤,河北籽棉收購價從3.15元/斤漲至3.20元/斤。 籽棉收購價的上漲無疑將為山東、河北等地的皮棉價格提供成本支撐。 總體來看,無論下游紗線企業是否接受,棉花的漲價趨勢已經確立,紗線企業尋求物美價廉的原料的想法已經難以實現。 對于2020年的棉花價格預測,考慮到國儲棉庫存處于低位,可能需要調整收拋儲政策等因素,預計2020年上半年棉花現貨價格將窄幅震蕩,可能在-元/噸之間。 下半年價格有望大幅上漲,高點可能達到元/噸以上。 由于土地和水資源緊張,未來土地流轉費用和水電費將持續上升,新疆棉花的種植成本將不斷提高。 目前北疆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而南疆仍有40-50%未實現機械化收獲,提高機械化程度和降低人工成本仍有空間。 此外,如果種子質量和田間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單產仍有大幅提升的可能,從而降低單位產出成本。 然而,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棉價提振難度較大,植棉收益壓縮將成為近一兩年的常態。 因此,預計2020年棉花價格行情不容樂觀。 但市場變化莫測,目前國內外對棉花的需求量仍然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棉花的種植規模。 如果明年棉花產量較高,價格可能會較低;如果產量較低,價格可能會上漲。 以上就是關于2020年棉花的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